看完《毕正明的证明》(下文简称为《毕正明》)后,我开始相信它会是今年国庆档最好的一部片子了,因为其身上散发着一种“又老又新”的气质,令人沉浸其中。
用通俗点的话来讲,这片子像是《捕风捉影》版的《天下无贼》,还很有老警匪片的味儿。
影片的故事说简单很简单,就是“警察抓小偷”,有警察的能耐和正义感,也有小偷的花活和复杂性,还有特定时代的景观与记忆……但光靠这些,并不能完全获得观众的青睐。
后来我才明白,《毕正明》的世界里,还藏着一个完整的、逝去的江湖。
【友情提示:下文会有剧透。】
我认为《毕正明》很聪明的一点,是把故事背景设置在了上世纪90年代,载体还是偷窃与反扒。
影片的“好看”,首先就在于视觉与技巧上的奇巧夺目:影片花了相当多的篇幅,来展示贼是如何用手艺活儿行窃的。
比如“探、开、扣、夹”等常规开包流程,就能搞定许多猎物,又比如限时摸遍口袋、噤声探囊取物、快速偷天换日等等,拍得专业、偷得酷炫。
而且,得益于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(尤其是铁路升级提速、移动支付普及、监控探头增加等),如今这种纯靠手上功夫的小偷已经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(捞偏门的大多转行去干诈骗了)——因此,年轻观众可以当奇观欣赏,上点年纪的朋友在对绿皮火车和出行防贼等产生“亲切记忆”之余,也能更放松地观看。
在这种环境背景下,《毕正明》还遵循了十分传统的经典叙事,官差捉贼。
影片主角毕正明从小立志当警察干反扒,可他上岗第一天,就由于锋芒毕露的正气和初生牛犊的冲撞,不慎被花手挑断了脚筋,从天上掉进了泥土里。
电影也是从这里开始进入真正精彩的部分,毕正明被迫脱掉了他身上的“官衣”,用瘸子和盲流的身份融入了万千百姓,又混进了小偷团伙,开始了他的双面生活。
观看《毕正明》时,我最尽兴的一段,便是讲述荣门的这部分,因为它完美符合传统评书小说、民俗故事里有传承、有道场、有规矩、有恩怨、有终局的江湖门派形象。
荣门是一个延续多年的偷窃犯罪团伙,当下把持着三纵五横的铁路干线,门内有上下八洞多支纵队,分管不同区域,掌门四爷临近退休,内定的接班人少爷和嫡传弟子花手针锋相对,即将召开的“英雄会”将决定荣门未来的走向。
可以说,光靠一个荣门,《毕正明》就集齐了所有商业犯罪片的看点。
除了这帮贼千奇百怪、眼花缭乱的行窃技艺外,等级森严和帮规严酷也是很重要的特色——既然有规矩,那就注定会有坏规矩的人和事出现。
最绕不开去的反派,便是自带悲剧色彩的花手:他小时候杀了警察,被四爷看中用心培养,但他只是替荣门干脏活的黑手套,大家都觉得上不得台面,这种渴望被正视又始终遭到蔑视的处境,最终令他走上了欺师灭祖和杀人越货的末路。
如果说花手的残忍、狠辣、践踏底线,意味着荣门即将走向灭亡,那么大白桃的挣扎、飘摇、别无选择,则更多象征了贼帮末路时无可依存的凄惨和刺痛。
大白桃是最老派的荣门人,她始终在恪守不偷老弱的底线,如果遇到不守规矩的同行,她还会帮忙再把钱偷还回去,这种“侠盗精神”也成了她的精神支撑。
可是当市面上的钱越来越难偷、同门越来越坏规矩、自己也愈发难以阻止时,大白桃终究是承认了她的自欺欺人,哪有什么盗亦有道,贼就是贼,我们上的就是一条下不去的贼船。
同样都是身不由己的孤儿出身,花手选择了堕入至暗、变本加厉,大白桃选择了弃暗投明、燃尽烛火,他们的结局,都异曲同工地指向了这个江湖其实并不美好,它活该消亡,被时代淘汰。
所以,再回到主角毕正明身上,他到底在证明什么?
一开始,他踌躇满志、嫉恶如仇,想证明自己的理想抱负;而后,他回归平凡、置身贼帮,想证明自己的能耐手段;接下去,等他体察疾苦,尝遍辛酸苦辣,又想证明是非黑白之间没有那么分明;最后,他江湖悟道、返璞归真,要去证明警察守护正义的价值和意义。
正因为曾经身处于那片江湖,毕正明才更明白江湖没有存在的必要,它埋藏了太多的血泪和悲剧,既要斩断罪恶的脏手,更要去破除伸出脏手的黑暗与壁障。
尽管影片在内容衔接和叙事节奏上不太理想,但鉴于内容和主题实在太好了,我肯定会推荐大家去看看这部片子。
暂无数据